+ O* m& m8 Q" ~3 Z ! U9 S2 z8 i; f7 B/ Z: `, }( b2 A7 z& C. L
虽说都是“轿”,历经千百年的衍化发展,除了在名字上有所传承之外,单看这“官轿”出场的气势同样也做到了一脉相承,逼格丝毫不减当年。后来随着明清两朝轿子的泛滥,轿子成为排场和面子的最佳载体,“超标用轿”的情况屡见不鲜。虽说明清两朝对此规定都非常严格,但承平日久,到了执行层面,就难免走样。 * g7 K1 h3 C" X' @# |" A4 Q0 C : Q! t" M% G3 m* t5 \ v' ~3 A' U2 x& N$ L V. L# D" S
{) f8 R2 Q2 ?, x
例如明朝首辅张居正的轿子,不但32人抬,而且里外套间,一厨一卫,甚至还有供人欣赏沿途风景的回廊,据推算其面积至少在50多平,俨然一副架在肩上的“行宫”。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普通老百姓用的“民轿”,无论你再怎么有钱,没有官府的“title”也只能坐4人抬或2人抬的普通黑色轿子。比如曾经江南首富胡雪岩坐的四抬轿,即便里面镶金带银但是仍为“民轿”,不是政府出钱制作的官轿。这种现象也很好的映射了当下社会-即便是富可敌国的煤矿老板或是地产大亨,无论其座驾是奔驰600、RR、还是大宾利,在某些特点场合其分量还是抵不过一部0字头的老A6。1 Y* U3 L( F2 J% f; F5 [& l1 E. v
# W- @& q% U- V# ]; V 4 I$ k/ Z O" F1 M; L$ G4 s# Y. F* v$ |% C8 v
张居正的“肩上行宫” z/ ^% S% Q8 X ?7 u, o$ t
4 x8 t, `4 J! P轿子其实并不是中国专有 ; w. E5 i2 S1 y- {4 [- z" |$ N6 n8 v* S0 n1 P
在这里首先要强调的是,并没有充分的史实证明轿子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同样其也不独中国专有。在古埃及时代,已经出现轿子的雏形。" V* W% }( [+ K3 m
5 ], H! C. _( e- c" G5 d 6 p% f6 k# B: c) }& W4 T5 X2 [ % b1 V# S) H' s9 J8 j9 t在圣经《以赛亚书》中有记载在古罗马时代,只有皇后和元老院议员的夫人才能乘坐。尤其在17世纪开始到有弹簧坐垫的马车出现之前,轿子在整个欧洲都很盛行。& v( _* t% C. L; z+ j
) z' N' ~' ]+ ?. ?% N
在经历了几乎毁掉半个伦敦的那场世纪大火之后,轿子迅速成为灾后伦敦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自1634年开始,轿子就已经成为可租用的营业性交通工具出现在伦敦街头,并且凭借其迎程度迅速蔓延到法国,苏格兰,以及欧洲其他地区。 ( @+ m5 e, Y$ ~) R0 [; H * n/ E( U8 z! P! @) Y ( L) D, C: u/ L9 [1 b 8 w: p! L) J4 l1 ]7 ~! A在以中华文化为主导的东亚地区,朝鲜和日本早期的轿子则大多承袭中国轿子的设计,然后再根据其本国具体国情加以改进,例如朝鲜、日本一直保留了席地而坐、席地而卧的生活习惯。所以当中国轿子变为垂足座椅后,朝鲜、日本则形成了平座轿子。看起来就是只有中国轿子的上半部,没有下半部。- T$ S' |1 C* B8 ~" M5 {
2 p! C1 q. A: \. F, c ' g& ~ j( I8 } Y2 M B, K# w% R4 {% f; S' [8 p& P ^4 l! J 2 M I9 H2 ?" u( U/ K2 J& n: b / w8 F4 y4 p2 B1 _2 i上图为朝鲜传统轿子,其采用较小的箱型,顶端有杠,由前后二人肩扛,一般只能容一人盘腿坐下。 ( _' J- ~! p$ H- P* G: p, o! A 1 l: y$ B0 _; K4 C" j2 |& [5 r* \说到朝鲜轿子,小编则要切入本篇文章题目中所描述的关于“轿车”的起源与韩国的关系了。出于巧合,就在几天前小编在朋友圈中发现了一张有趣的电影海报,在这部名为《健忘村》的海报中,画面中间一个人坐在一部由两人架起独轮车上的画面引起了小编我的兴趣,起初以为是恶搞,但是经过一番查询,这部“车、轿合一”的怪物在历史上还确有存在,并且还是“思密达”国的原创发明。) P- u- _% c2 {0 R
, L1 W' y, T3 k/ R0 c , z$ B& {# N$ U3 X* I
# O% U' N* h4 b& [5 u: ~
这种带轱辘的轿子(所幸就叫它“轿车”的雏形吧)正式名称为“轺轩”,是轿子东传朝鲜后的特殊衍生产品,虽说这种造型独特的独轮轿子看起来很滑稽,但当时在朝鲜却是武官与贵族的专有座驾,在民间则被戏称为“猫车”。6 h, L6 P9 r9 b* ^6 v) A
4 h1 i8 M! W( }+ P" i: H1 e5 j8 J7 b* u( G) f
! Q+ T& |3 l5 s( G3 @' u( h2 M
针对朝鲜多山丘陵的地貌特点,这种既可肩扛又可以推拉的“猫车”可以说是轿子与车的结合体,人坐在高高的座椅上除了要有被人当马戏看的心理准备之外,毫无减震功能的小木轮子同样也会让菊花面临被颠碎的风险。当然,这部形态怪异的朝鲜“猫车”为何会出现在这部由舒淇、王千源主演的《健忘村》中就不得而知了,从网上不多的剧照看来,其滑稽的运行方式确实让人脑洞大开、眼前一亮。& Q" `( M4 g& h7 c7 c
0 F+ g, l" { F$ X& y9 x - S. s( V- h, ]( w) Z2 Y
* c v2 |; ~( e, k千年不变的轿子见证帝国的衰落 . D$ Y W. a* V. ^% Z' w' L/ L* n k! @9 I" l/ _7 T* a
自明清以来轿子的繁荣史其实也是中国的积弱史,在同时期的欧美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正快马加鞭的冲撞着欧洲传统的社会结构,并且逐渐成长为一股新生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与此同时,17世纪后半,以钢制结构封闭轿厢为代表的欧式马车,及其带来的“轮子效率”推动着欧洲快步进入了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机器时代。 2 k6 i' x4 T. F8 f8 d: s' V7 E: M9 h$ Y! e6 ^ & @5 y+ Q6 A8 p% q9 R. I0 X
$ c2 X7 Y7 X: f5 S% {; ^3 Y而同时期的天朝却一再强化中央集权,并且运行着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冗余腐化的官僚机构。以宋帝国的覆灭为标志,马车作为生物能源时代的主要运输工具,逐渐被代表官僚权贵的轿子所扼杀,中国失去的不仅是马所代表的动力,还有轮子所代表的效率。装饰精美的轿子不仅未能促进中国制车业的发展,相反起到了严重的抑制作用。 : K& m T$ P6 S+ u6 M, t1 X2 e u' x6 N0 p * t; T$ T$ L# C7 w7 d$ w, a1 g0 V; Q J* o8 h
在西方开始进入自由、民主、文明的资本主义时代之时,以轿子为代表的封建皇权却在中国发展到了顶峰,中国的载人车辆和轮子文化就此中道崩殂。从文化上来说,轿子充分满足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阴暗的权力快感;但从科学角度来说,以人力的非轮式机械代替畜力的轮式机械,这是极大的技术倒退,自此也让中华老帝国彻底失去追赶世界先进工业文明的机会,逐步沦为万劫不复的闭关锁国境地。 ) U) @/ O# N' l6 M4 F7 ]' E9 a6 W, }$ w' ?' }' R0 N
自此说来,轿子文化在中国已经完全脱离了交通工具的范畴,成为阶级社会的一种符号。为了破除这种迷信,虽然从民国到新中国,政府三令五申废除轿子,但是轿子的本体也早已融进了我们最底层的市井文化之中。这也是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把小汽车称为“轿车”的根本原因。& q# B" t8 p# g. _, ]